-
河北重点经开区梯队成型:唐山海港、石家庄化工园等43家园区领跑
河北省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已形成以6家2000亿级经开区为龙头、15家千亿级园区为支撑、22家500亿级开发区为后备的梯队发展格局。这些园区覆盖高端制造、新能源、现代物流等领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2000亿级经开区打造产业高地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依托港口优势,重点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产业,年吞吐量超6亿吨的唐山港为其提供物流支撑。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白色家电、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35%。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借力区位优势,培育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二、千亿级园区凸显特色发展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双主导产业,相关产业链完整度达90%以上。沧州经济开发区聚焦绿色化工,循环经济产值占比超60%。保定经济开发区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建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体系。 三、500亿级梯队培育新增长点 唐山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临港石化与高端装备制造,年项目投资增速保持15%以上。清河经济开发区专注羊绒产业升级,建成全国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平山西柏坡经济开发区红色旅游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带动周边20余个特色村镇协同发展。 四、政策协同助推提质增效 河北省通过土地、财税等政策倾斜,支持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首批43家重点经开区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智慧化管理平台普及率达80%。此外,跨区域产业链合作机制推动唐山钢铁、石家庄医药等优势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分工协作。 五、未来聚焦创新驱动 下一步,河北省将重点提升园区科创能力,规划在秦皇岛、邯郸等经开区建设10个省级实验室。同时强化京津冀产业联动,推动北京科技成果在河北园区转化落地,目标在三年内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至50%以上。
2025-08-07
-
唐山深化“放管服”改革赋能企业转型 税务创新助力高铁制造提速增效
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唐山市以精细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优化税收管理、强化政策落地,为招商引资和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其中,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领军企业,在税务部门精准施策下实现经营效率跃升,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精准施策破解开票难题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具有单笔交易金额大的特点,以往企业需开具多张百万元版发票,流程繁琐且耗时。通过税务部门建立的诉求响应机制,中车唐山公司成为河北省首家获批亿元版发票的企业,单张发票承载量提升百倍,年均减少票据量超千份,财务效率显著提高。此举被纳入唐山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案例。 二、专班服务构建长效机制 唐山市税务系统成立大企业专属服务团队,实施“一企一策”动态管理。每季度组织联席会议,围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留抵退税等政策开展专项辅导。2023年累计为重点企业解决涉税诉求百余项,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优惠退税超十亿元。同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按季度推送税收风险清单,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 三、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推行“信用+风险”分级管理模式,对A级纳税人开放容缺办理、优先退税等15项便利措施。深化“非接触式”办税,将出口退税平均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2023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创新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优惠占比达四成,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企业创新动力。 四、标杆引领带动产业升级 以中车唐山公司为样本,唐山市将轨道交通装备等五大产业纳入重点服务清单,配套制定产业链税收服务指南。通过“政策包+专员制”组合服务,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目前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相关专利年增长率保持两位数。 五、协同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市场监管、社保等涉企信息,实现“一次填报、多方复用”。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组织政策宣讲会覆盖企业超万家。2023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幅显著,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35%,改革成效持续显现。
2025-08-07
-
曹妃甸海事战略合作升级 唐山携手河北海事局共筑海洋发展新格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曹妃甸区迎来海事领域重磅合作。河北海事局与唐山市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打造国际一流航海保障体系为目标,围绕海上安全、港口建设、应急能力等五大领域深化联动。此次合作不仅是河北海事系统首次与地级市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更为唐山招商引资注入海事动能,标志着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一、战略合作聚焦五大核心领域 协议明确双方将构建“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框架:一是优化海上交通动态监管网络,建立船舶污染物联防联控机制;二是协同推进曹妃甸港矿石码头、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共建海上搜救指挥信息化平台,整合渤海湾最大海巡船队与国家级溢油应急设备库资源;四是联合开展航海文化进校园、开放日等科普活动;五是实施人才交流计划,强化海事执法装备与技术共享。 二、唐山海洋资源优势赋能合作基础 作为京津冀“海上门户”,唐山市拥有246公里大陆海岸线,其中曹妃甸港区40万吨级泊位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在此布局2个直属海事机构,配备近300名专业执法人员。当前,唐山海域已列编两艘60米级海巡船,80米高雷达基站进入施工准备阶段,形成“海陆空”立体监控体系。这种资源集聚效应为战略合作提供了硬件支撑。 三、创新机制破解区域发展痛点 针对环渤海船舶流量大、能源运输密集等特点,双方将试点三项创新:建立危险品船舶“双随机”联合检查制度,开发港口建设环评预审绿色通道,搭建海事-地方数据交换中枢。特别在溢油应急处置方面,依托曹妃甸现有设备库,构建覆盖渤海西部海域的4小时应急响应圈。 四、产城融合培育蓝色经济增长极 合作方案特别强调港产城联动,计划在曹妃甸自贸片区试点海事服务外包,探索游艇登记制度创新。同时结合唐山工业旅游优势,开发海事主题研学路线,推动航海文化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分析指出,这种“海事+文旅+制造”的多维合作模式,将为唐山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提供制度保障。 此次战略协议的签署,凸显了海事治理体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耦合。随着雷达基站等基础设施陆续投用,唐山有望形成可复制的“海事服务地方经济”样板工程,为京津冀海洋产业升级提供新范式。
2025-08-07
-
丰南区大新庄农业技术推广站举办黄腐酸肥料应用培训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丰南区农牧局大新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综合站近期组织开展了黄腐酸肥料应用技术专题培训,旨在通过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升土壤肥力、优化种植结构,为区域农业招商引资注入科技动能。此次培训围绕黄腐酸肥料的科学原理、实践应用及经济效益展开,吸引了辖区内种植大户、合作社代表及农技人员参与,为丰南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黄腐酸肥料技术培训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传统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黄腐酸作为一种天然有机物质,具有改良土壤、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肥料利用率等综合功能,成为绿色农业的重要技术选项。丰南区大新庄区域站此次培训紧扣国家“化肥零增长”行动要求,结合本地小麦、玉米等主栽作物需求,系统讲解了黄腐酸技术的应用场景,助力农户实现降本增效。 二、黄腐酸肥料的核心技术原理 培训内容显示,黄腐酸是腐殖酸中的活性成分,其分子结构含有羧基、酚羟基等官能团,可通过螯合作用活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实验数据表明,合理使用黄腐酸肥料可使氮磷钾利用率提升15%以上,同时减少土壤重金属活性。技术专家在培训中特别强调,黄腐酸与化学肥料的科学配比是关键,需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动态调整施用方案。 三、适用范围与典型案例分析 针对丰南区盐碱地占比高的特点,培训重点剖析了黄腐酸在改良盐渍化土壤中的独特作用。例如,在辖区某合作社的试验田中,连续三年施用黄腐酸肥料后,土壤pH值下降0.8个单位,玉米亩产增加12%。此外,培训还列举了设施蔬菜大棚中的应用案例,证明黄腐酸可显著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四、经济效益与推广路径 从投入产出比看,黄腐酸肥料虽单次施用成本略高于普通化肥,但因其能减少追肥次数、延长肥效周期,综合测算可使每亩年均成本降低8%-10%。大新庄区域站计划通过建立示范田、开展跟踪指导等方式,逐步扩大技术覆盖面。目前已有部分参训农户与农资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推动形成“技术推广-产品供应-订单回收”的产业链闭环。 五、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丰南区近年来将新型肥料推广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对采用黄腐酸等绿色技术的经营主体给予专项补贴。下一步,农牧部门将联合科研机构优化区域专属配方,并探索“黄腐酸+微生物菌剂”等复合模式,进一步释放生态农业潜力。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农户的科学施肥意识,也为丰南区打造环渤海绿色农产品基地奠定了技术基础。
2025-08-07
-
唐山工商论坛聚焦商标战略:地理标志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助力区域招商
在近日召开的唐山工商和市场监管局长论坛上,河北省商标注册与保护成果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全省1-7月新注册商标量突破7.5万件,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和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牌支撑。 一、商标注册总量持续攀升 河北省近年来商标注册量年均保持在5万件以上,2023年1-7月新增量达7.5万件,较2012年实现总量翻倍增长。截至当前,全省有效注册商标累计44.5万件,覆盖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反映出市场主体品牌意识显著增强。 二、地理标志商标发展迅猛 通过系统挖掘723件地理标志资源,河北省实施分类培育策略,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目前全省地理标志商标达103件,涉及粮食、果蔬、中药材等11大类50余种产品。2023年1-8月新增34件地理标志商标,占总量33%,其中唐山板栗、沧州金丝小枣等品牌已成为区域经济新名片。 三、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连续四年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行动,累计查处侵权案件7427起,涉案金额超4700万元。针对商标侵权行为的专项治理,有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优化了营商环境。 四、品牌建设赋能区域经济 商标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地理标志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农户增收。唐山、保定等地通过“商标+产业”模式,将品牌价值转化为招商引资优势,吸引多家龙头企业投资特色农业项目。未来,河北省计划进一步健全商标培育机制,强化跨区域执法协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保障。
2025-08-07
-
石家庄唐山入选国家工业运行重点联系城市 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批国家工业运行重点联系城市名单近日公布,全国40个工业重镇入选,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唐山市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区域引领优势双双上榜。这一机制将强化重点城市在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中的枢纽作用,通过动态数据共享与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撑,同时为两地招商引资开辟更高效的政策通道。 一、国家级工业监测体系构建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建立的工业运行重点联系城市机制,聚焦占全国工业总量20%的40个核心城市,旨在打造覆盖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测网络。入选城市需按月报送工业运行核心数据,按季度提交深度分析报告,及时反馈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变化,为全国工业政策制定提供精准依据。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城市,唐山市作为北方重要工业基地,其入选既体现国家对京津冀工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考量,也凸显两地在全国工业版图中的关键地位。 二、石家庄工业特色与监测优势分析 石家庄市凭借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等主导产业跻身名单。该市拥有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学原料药产能居全国前列,电子级玻璃基板等新材料领域技术领先。通过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石家庄可更高效对接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当地已建立覆盖规上企业的数据直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原料采购、产能利用率等18项关键指标,为宏观决策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持。 三、唐山工业基础与区域带动作用 唐山市作为钢铁产能占全国13%的重工业城市,在精品钢铁、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该市正推动钢铁企业向绿电炼钢转型,氢能冶金等7个国家级试点项目落地实施。入选联系城市后,唐山将重点监测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同情况,其经验可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参考。当地建立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已接入80%重点企业生产数据,能动态反映区域产业链运行态势。 四、机制实施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预期 该机制实施后,两地可获得三方面政策红利:一是优先参与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二是更快获取产业基础再造专项资金支持,三是直接参与重大产业政策前期调研。河北省已配套建立省市联动工作机制,计划将石家庄、唐山经验复制至省内其他工业城市。专家指出,这种"监测-分析-反馈"闭环管理,有助于化解区域工业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提升产业链韧性。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下一步,两地需重点完善三方面工作:构建覆盖大中小企业的全口径监测体系,建立重点行业景气预警模型,开发工业数据应用场景。特别是在钢铁、医药等行业国际竞争加剧背景下,精准监测对维护产业安全至关重要。目前石家庄正试点将产业链龙头企业数据与海关、电力系统联动,唐山探索建立钢铁行业碳足迹实时监测平台,这些创新实践将为全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提供新范式。
2025-08-06
-
滦南嘴东园区京唐家具产业集群启航 14家龙头企业共建北方家居新高地
滦南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京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京唐家具产业园在嘴东经济开发区启动建设。该项目由14家行业领军企业联合打造,将构建涵盖研发、制造、孵化的一体化产业链,标志着区域产业升级迈出关键一步。 一、产业集群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滦南县经济开发区通过统一规划31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实现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园区采用"共享式"资源配置模式,重点布局高端家具制造、原辅材料生产、企业孵化三大功能板块,预计投产后可形成年产值15亿元的规模效应。泊诺思、科洛等入驻企业将发挥技术协同优势,推动产品向智能化、定制化方向升级。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现 作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示范项目,园区吸引征图国际等北京家具企业整体迁移。欧比斯实业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生产基地,将形成年产9万套家具的产能,其采用的环保工艺与北京总部技术标准完全对标。统计显示,园区内60%的转移企业保留原研发团队,实现"产地升级、技术不降级"的产业转移目标。 三、绿色制造体系构建产业新生态 项目规划特别强调生态效益,通过集中处理废气废水、共享环保设施等方式,较分散建厂模式降低能耗30%。木料加工环节引入德国除尘系统,油漆车间配备催化燃烧装置,各项指标均严于国家行业标准。配套建设的检测中心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认证服务,降低创新成本。 四、产城融合助推区域经济转型 园区建成后将直接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物流、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滦南县同步规划人才公寓与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当地政府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培育家居设计、电商直播等衍生业态,形成"制造+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 目前,首批7家企业已完成厂房地基施工,整体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该产业园的建成,不仅将重塑华北地区家居产业格局,更为县域经济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样本。
2025-08-06
-
唐山高新区新三板挂牌企业再添生力军 天和环保科技领跑绿色装备制造领域
在唐山高新区持续深化招商引资战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背景下,辖区环保科技领域迎来重要突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最新公告显示,唐山天和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牌申请已正式获批,成为该区第8家登陆新三板及以上资本市场的企业,这一数量稳居唐山市首位。 一、技术积淀铸就行业标杆地位 作为2001年成立的科技型企业,天和环保科技始终聚焦煤炭干燥及固体矿物破碎技术领域。通过持续十余年的研发投入,企业构建起涵盖工艺设计、设备制造与技术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体系。其主导完成的煤泥脱水、褐煤提质等关键技术改造项目累计超80项,形成18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市场优势凸显品牌价值 企业自主研发的"天科"牌滚筒式干燥设备,凭借能耗降低30%、热效率提升25%的技术优势,占据国内煤炭干燥行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内蒙古、山西等主要产煤区,帮助客户实现年减排粉尘超10万吨的环保效益。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其设备处理的精煤水分含量可稳定控制在8%以下,技术参数领先同类产品。 三、资本助力绿色智造升级 此次挂牌标志着企业正式对接资本市场,募投项目将重点用于智能干燥产线扩建与破碎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据公开资料显示,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5%以上,新一代模块化干燥系统已完成中试,投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1.2亿元。唐山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强化上市企业培育机制,推动更多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技术资本双轮驱动。 四、产业集群效应持续释放 唐山高新区目前已形成以天和环保科技为龙头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该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23家。区域产业政策显示,对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挂牌企业,将给予专项技术创新补贴。行业分析指出,随着"双碳"战略推进,煤炭清洁利用装备市场容量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亿元,技术领先型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此次天和环保科技的成功挂牌,不仅强化了唐山在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也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案例。企业方面表示,将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速海外市场拓展,目前已有3个国际合作项目进入商务洽谈阶段。
2025-08-06
-
唐山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破解企业准入难题 106项审批事项优化调整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唐山市近期启动新一轮商事制度改革,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分类调整,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备案制替代、告知承诺、优化服务等举措,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此次改革聚焦"准入不准营"痛点,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改革核心内容与分类实施路径 本次改革涉及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医疗卫生等12个重点领域,具体分为四类处理方式:一是直接取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认定等14项审批;二是将食品经营许可(预包装食品销售)等23项改为备案管理;三是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37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四是对剩余32项通过压缩时限、在线办理等方式优化服务。 二、监管机制创新与风险防控体系 在放宽准入的同时,唐山市同步构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对食品药品等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管,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并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通过大数据监测和跨部门协同,实现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的转变。 三、改革成效与市场主体反馈 试点区域数据显示,审批材料平均减少40%,办理时限压缩65%,餐饮、零售等行业实现"拿照即开业"。某装备制造企业反映,原需2个月完成的扩建项目审批,现通过承诺制3个工作日内即获许可。 四、区域经济影响与后续规划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唐山此次改革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审批标准协同化。下一步将探索"一业一证"改革,推动更多高频事项跨区域通办,持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5-08-06
-
唐山临港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120个重点项目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唐山市通过招商引资再度取得重要突破。2017年第四季度,当地集中启动120个重点项目,涵盖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规模近400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动能,为唐山建设国际化沿海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一、项目结构凸显产业转型方向 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占比35%,重点围绕钢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33.3%,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前沿领域。现代服务业项目聚焦物流、商贸等业态,占比24.2%,而农业产业化项目则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临港产业项目占比超40%,充分发挥唐山港区位优势,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二、协同发展项目成为亮点 26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涵盖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例如北京疏解的高端制造项目落户曹妃甸示范区。这类项目通过政策联动、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产业链协同。同期启动的13个超10亿元重大项目,包括海港开发区新能源电池产业园、乐亭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基地等,其技术含量和投资强度均创年度新高。 三、季度推进机制成效显著 2017年唐山创新实施“季度集中开工+观摩测评”机制,全年累计开工项目388个,完成投资超400亿元。这种常态化推进模式有效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其中第三季度项目投产率达82%,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达效一批”的良性循环。通过动态跟踪服务,当地重点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 四、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为保障项目落地,唐山推出“一项目一专班”服务机制,在土地供给、融资对接等方面实施精准支持。例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给予最高20%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此外,依托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政策优势,推行“标准地”出让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 此次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唐山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当地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2025-08-0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